“神通”(梵语Abhijñā)为佛教术语,即“三明六通”中的通,指因世间禅定(“修得”)或者与生俱有(“报得”)而得到的能力。在现代研究中,常被称做“超感官知觉能力”,被广泛运用于神话、科幻、武侠等文学创作中。
在古文献中,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上古天真论第一》,里面有这样的叙述:“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中古之时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,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达之外,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,亦归于真人。”
主要类别
在佛学经典《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中神通出现了多次,基本上涵盖了以下六种:
- 神足通,指在不同时空、维度中能“瞬间移动”;
- 天耳通,指民间神话故事中常说的“顺风耳”,可跨越空间维度听到声音;
- 天眼通, 指民间神话故事及科幻小说中的“千里眼”、“透视”、“遥视”,佛学中又分为“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”,层次不同则所见不同;
- 他心通,又叫做“心灵感应”或“读心术”,指可感知他人内心想法;
- 宿命通,指可知他人过去、现在或未来,现在经常叫做“前世回溯”、“预知”;
- 漏尽通,指能破除执著烦恼、脱离轮回,佛学中意指修行证得“阿罗汉果”。六种神通中唯此必须依仗“佛的智慧”(即“般若”)方能得到,因此唯有依经教原理修“内观”而破除烦恼者方能证得。
佛教对神通的态度
需要强调说明的是,《楞严经》中提到若执著于求神通或欢喜于得神通,则容易“入魔”,而以求利益而求神通者,会被“没收”此能力且受到“地狱果报”。
释迦摩尼对于“神通”也采取不鼓励甚至批判的角度,例如在《杂阿含经》卷18,494经中说到:“若有比丘修习禪思,得神通力,心得自在,欲令此枯树成地即为地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树中有也界,是故比丘得神通力,心作地解,即成地不异。若有比丘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此树为水、火、风、金、銀等物,悉皆成就不异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树有水界故。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枯树成金即时成金不异,及余种种諸物悉成不异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树有种种界故。”
但是,据汉译佛教文献《广律》记载,为了折服“外道六师”,释迦曾显现了十五天的神通,后又为了拯救危险中的小孩、遇难的船客、遭贼难的商人、或阻止强盗的侵害而示现神通(《十诵律》卷59)。因此,佛门中的神通常被认为只是度化众生行的暂时性“方便”,是不得已的非常手段,不将它视为永恒的实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