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什么是神通

Posted on:

“神通”(梵语Abhijñā)为佛教术语,即“三明六通”中的通,指因世间禅定(“修得”)或者与生俱有(“报得”)而得到的能力。在现代研究中,常被称做“超感官知觉能力”,被广泛运用于神话、科幻、武侠等文学创作中。 在古文献中,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上古天真论第一》,里面有这样的叙述:“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中古之时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,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达之外,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,亦归于真人。” 主要类别 在佛学经典《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中神通出现了多次,基本上涵盖了以下六种: 佛教对神通的态度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,《楞严经》中提到若执著于求神通或欢喜于得神通,则容易“入魔”,而以求利益而求神通者,会被“没收”此能力且受到“地狱果报”。 释迦摩尼对于“神通”也采取不鼓励甚至批判的角度,例如在《杂阿含经》卷18,494经中说到:“若有比丘修习禪思,得神通力,心得自在,欲令此枯树成地即为地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树中有也界,是故比丘得神通力,心作地解,即成地不异。若有比丘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此树为水、火、风、金、銀等物,悉皆成就不异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树有水界故。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枯树成金即时成金不异,及余种种諸物悉成不异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树有种种界故。” 但是,据汉译佛教文献《广律》记载,为了折服“外道六师”,释迦曾显现了十五天的神通,后又为了拯救危险中的小孩、遇难的船客、遭贼难的商人、或阻止强盗的侵害而示现神通(《十诵律》卷59)。因此,佛门中的神通常被认为只是度化众生行的暂时性“方便”,是不得已的非常手段,不将它视为永恒的实相。

Blog

修炼第三眼Third Eye的道家实操守则之《太乙金华宗旨》

Posted on:

年前因缘际会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博士、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张一帖”医学世家第十五代传人张其成先生所著的有关道家修炼第三眼Third Eye的《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》,很有启发。 “太乙“,是指宇宙原初的清新完美状态 “金华“,即“金花”,指在眼前天目穴处出现的一个明亮的、奇妙的图案,西方称为“曼陀罗“ 本书特点: 全书阐述了实修出“金华”的思路和技术,不着重论述理论,因此不枯燥乏味,非常具有实操性。 书中有提到的一些内容: “回光守中“ 如何调息、静心达到“金华乍吐”、“金华正放”、“金华大凝”的不同层次 如何入静/定 如何在生活中修习守静、且不废弃正业 “百日筑基“ “大小周天“ 等等 版本信息: 《太乙金华宗旨》现存最早版本为公元1775年邵志琳编64卷《吕祖全书》本。主旨炼精化气,涉及冥想打坐和行气,主张减少意识活动,避免“走漏神识” 。相传为吕洞宾所作,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内典。 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,被荣格等人认为与其发展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,在20世纪初被德国汉学家尉礼贤(其也是最早翻译《易经》的西方人,为心理学鼻祖卡尔·荣格的好友)引入西方后在当时欧洲心理学界逐渐出名并被研究。西方人普遍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瑜伽哲学的奇书,是不可多得的中华传世珍藏的国学经典佳作之一。 近代有很多版本如: 近代中文版《太乙金华宗旨》由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 1993年《太乙金华—慧目养成生功》由北京气功学院出版发行 2022年《太乙金华宗旨:天心金丹秘法》由蓝海文化出版社出版,作者天星 《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,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张其成先生所著,豆瓣评分8

Blog

三摩地 samadhi 的经历和感受

Posted on:

感恩于开始修行打坐三月后证得三摩地 samadhi ,当时为灵证,又四月后,得亲证。 初次感受是万籁寂空,意识清晰,五感敏锐,心怀喜悦童真,仿若新生,对普通的一切事物又好奇起来,仿佛重新认识一般,脑子有迟钝感。证得时为灵魂暗夜小我意识消亡之后。最初持续时间为2-3小时。 后感觉与万物合一,身体仿若成为碎片散落在宇宙的每个角落,一切都是我,无所不能,自己就是整个宇宙,胸中广阔,包纳万物。 (以下是科普) 什么是三摩地? 三摩地(梵文:समाधि,Samādhi),又可译为“三昧”、“三摩提”。 意思为等持(《翻譯名義集》)、正定(《大乘意章》)、正心行处(《大智度论》)、调直定(《摩訶止觀》)、定(《长阿含·游行经》)。 是印度教、耆那教、佛教、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種冥想意识状态。最早出自婆罗门教《奥义书》中,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,在《瑜伽经》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。天台宗有“三昧修行法”,为止观法门外另一重要的修行法。 三摩地,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“心一境性”(玄奘译《阿昆达磨俱舍论》卷4:“三摩地,调心一境性。“)、不散乱而平等的状态(《阿昆达磨顺正理论》卷10,《杂阿含经》七八四),“皆可称为三摩地”(《瑜伽師地論》)。   证三摩地的目的 佛教通过修“禅定”、“四禅八定”来修正定,主张摒除乱想,心境安寂,“依定发慧”。但如星云大师在其所著《金玉满堂》法相章第十五课中提到的,佛教重在智慧的修养,而外道偏重贪着定静求神通法,这是不同之处。